開放 包容 創新 卓越
OPEN, INCLUSIVE, INNOVATIVE AND OUTSTANDING?????
山東省政府辦公廳8月20日印發《山東省能源發展“十四五”規劃》,提出:到2025年,山東能源消費總量控制在454億噸標準煤以內,煤炭消費量控制在35億噸左右。能源綜合生產能力達到125億噸標準煤。電力裝機總量達到19億千瓦左右,力爭達到21億千瓦左右。全社會用電量達到8600億千瓦時左右。
能源結構調整:四增兩減
根據規劃,到2025年,山東煤電發電量、清潔能源發電量、省外電量占全社會用電量的比重由68:15:17優化到60:20:20。煤炭消費比重下降到60%以內,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提高到13%左右。可再生能源電量占比提高到19%左右。完成國家下達的單位地區生產總值能耗降低目標、生態目標。完成國家下達的單位地區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降低目標。人均年生活用能達到500千克標準煤左右。
到2035年,清潔能源成為能源供應主體,化石能源基本實現清潔高效利用。能源生產消費模式得到根本性轉變,碳排放達峰后穩中有降,全面建成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現代能源體系。
山東將加快能源結構調整步伐。實施“四增兩減”工程,聚焦可再生能源、核能、天然氣、省外來電做加法,打造全國重要的核電基地、海上風電基地、沿海LNG接卸基地、跨區域電力消納基地和魯北風光儲輸一體化基地。
實施可再生能源倍增行動,以風電、光伏發電為重點,以生物質、地熱能、海洋能等為補充,因地制宜推動可再生能源多元化、協同化發展。到2025年,可再生能源發電裝機規模達到8000萬千瓦以上,力爭達到9000萬千瓦左右。
將充分利用海上風電資源,打造千萬千瓦級海上風電基地。推進海上風電與海洋牧場融合發展試點示范,適度有序推進陸上風電開發建設,重點打造魯北鹽堿灘涂地千萬千瓦級風光儲輸一體化基地。到2025年,風電裝機規模達到2500萬千瓦。
重點打造魯北鹽堿灘涂地千萬千瓦級風光儲輸一體化基地、魯西南采煤沉陷區百萬千瓦級 “光伏+”基地。鼓勵采用農光互補、漁光互補、鹽光互補、生態治理等模式,因地制宜發展 “光伏+”集中式電站。開展整縣 (市、區)分布式光伏規模化開發試點,建成“百鄉千村”低碳發展示范工程。到2025年,光伏發電裝機規模達到5700萬千瓦。
積極有序推進核電項目建設,加快核能綜合利用示范推廣。到2025年,在運在建核電裝機規模達到1300萬千瓦左右。圍繞打造膠東半島千萬千瓦級核電基地,積極推進海陽、榮成、招遠三大核電廠址開發,建成榮成高溫氣冷堆、國和一號示范工程,開工建設海陽核電二期等項目;加強后續核電廠址保護和研究論證,具備條件的適時啟動規劃建設。到2025年核電在運裝機規模達到570萬千瓦。
依托沿海核電項目,加快核能供熱、海水淡化等綜合利用。全面建成國家能源核能供熱商用示范工程,實現海陽市450萬平方米核能供熱 “全覆蓋”,打造全國首個“零碳”供暖城市;積極推進海陽核電向煙臺市區、青島即墨等地跨區域供熱。開工設計能力30萬噸/日的海陽核能海水淡化、10萬噸/日的國和一號示范工程海水淡化項目,打造國家級海水淡化樣板工程。
跟蹤國內外陸上核能綜合利用小堆、海上浮動堆技術研發和示范情況,開展先進成熟、經濟可行的技術方案研究.結合煤炭消費減量替代和清潔供暖需要,在濟南、淄博、濰坊、煙臺、濱州等地穩妥開展核能小堆選址,適時啟動示范工程建設。
加快沿海LNG接收站和天然氣管網建設,補齊基礎設施短板,提升天然氣供應能力,到2025年,天然氣綜合保供能力達到400億立方米以上。
實施天然氣供應能力提升行動,加快沿海LNG接收站建設,打造全國重要的沿海千萬噸級LNG接卸基地。優先推進重要港址項目建設,建成中國石化山東液化天然氣 (LNG)接收站擴建、龍口南山 LNG 接收站一期、煙臺西港區液化天然氣 (LNG)、中國石化龍口液化天然氣 (LNG)等工程,有序推進威海港、日照港、東營港等LNG 接收站項目,深化煙臺西港、煙臺欒家口港、濰坊中港等港區后續 LNG 接收站研究論證。到2025年,沿海LNG年接卸能力達到2500萬噸/年左右。
持續提高省外來電規模,到2025年,接納省外電量達到1500億千瓦時以上,力爭達到1700億千瓦時左右;可再生能源電量占比達到30%左右。
實施煤炭煤電低質低效產能退出行動,到2025年,煤炭產量穩定在1億噸左右,煤電裝機容量控制在1億千瓦左右。
壯大氫能、能源高端裝備制造等新產業
經濟導報記者注意到,在山東能源“十四五”規劃中,提出將培育壯大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培育儲能、綜合智慧能源等新業態新模式,壯大氫能、能源高端裝備制造等新產業。
將圍繞創建“國家氫能產業示范基地”,加快形成 “中國氫谷” “東方氫島”兩大高地,打造山東半島 “氫動走廊”。實施 “氫進萬家”科技示范工程,推動氫能創新鏈與產業鏈的融合發展。大力發展工業副產氫純化技術,積極推進可再生能源制氫和低谷電力制氫試點示范,培育風光+氫儲能一體化應用模式。加快發展高壓氣態儲氫和長管拖車運輸,探索推進高效、智能氫氣輸送管網的建設和運營。合理配套、適度超前布局加氫站,重點推進城市公交、物流、環衛等專用加氫站建設,開展加油、加氣、充電和加氫站合建模式試點。加大燃料電池關鍵材料、核心部件制造等技術突破與成果轉化,推動燃料電池裝備規模化生產。加快氫能多領域多場景應用,在通信基站、數據中心等場所推進氫能應急電源示范,在海島、園區等特定區域開展以氫為核心的能源綜合利用試點。到2025年,加氫站數量達到100座,實現產值規模1000億元。
深化能源體制機制改革
在深化能源體制機制改革方面,將加快推動電力市場化改革。持續推動電力市場化交易,推動完善中長期、輔助服務、現貨市場的建設工作。深化燃煤發電機組上網電價改革,加快電力市場建設。建立科學的輸配電價體系,深化輸配電價改革。推動配售電業務全面放開,推進增量配電業務改革試點。
加快油氣市場化改革,按照 “一張網、一平臺”思路,搭建省級天然氣運營管理平臺,推進省內天然氣市場主體整合,積極以市場化方式融入國家管網,推動油氣基礎設施公平開放,實現油氣資源統一高效集輸。加快油氣交易平臺建設,培育發展油氣交易市場;積極推動上合示范區油氣全產業鏈開放,打造上合組織能源合作先導區。引導和鼓勵社會資本參與油氣基礎設施建設,打破行政分割和市場壁壘。深化天然氣直供制度,減少供氣層級,降低用氣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