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放 包容 創新 卓越
OPEN, INCLUSIVE, INNOVATIVE AND OUTSTANDING?????
AI時代,應急管理工作如何應對機遇和挑戰?
深度挖掘風險隱患、精準預警災害風險、快速形成應對方案、科學匹配救災物資……當前,人工智能(AI)飛速發展,為應急管理事業注入新動能。與此同時,數據安全、算法倫理、技術壁壘等問題也日漸凸顯。在享受技術紅利的同時,如何構建安全、可靠、透明的AI應用體系,是全面推進應急管理體系和能力現代化進程中的重要課題。全國兩會上,中國應急管理報記者采訪了多位代表委員,看看他們怎么說。 多名代表委員支招獻策—— 人工智能賦能監管 人機協同守護安全
■本報記者 羅地生
今年全國兩會期間,AI成為高頻詞。在數字化浪潮洶涌澎湃的當下,AI憑借極高的圖文生成效率、強大的數據分析能力,正在以前所未有的態勢融入我們的日常生活。
如何借助AI,做好應急管理工作?代表委員紛紛建言獻策。
用AI賦能安全生產
“做好安全生產工作要積極擁抱AI,這是提升安全生產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的有益探索?!比珖f常委,中國安全生產科學研究院名譽院長、首席科學家張興凱表示,AI可以助力規范執法,“如果執法文書與法律法規存在偏差,我們可以借助AI及時發現”。
AI在風險隱患分析、管道巡查、復雜區域救援等方面也能發揮積極作用。張興凱表示,未來,可以由負有安全監管職責的部門提出集“宜人、安全、功能”為一體的需求,由相關企業研發AI產品。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礦業大學(北京)原副校長姜耀東認為,用AI賦能安全監管,可以提升安全性。
華為盤古大模型已在礦山監管中取得實效,特別是在多繩摩擦提升系統中,它解決了人工巡檢精度低、實時性差的問題。在立井提升井底堆煤監測中,AI能根據堆煤情況分級預警,提醒員工及時清運,有效避免相關安全隱患。
在工業領域,通鼎互聯智慧安監系統結合百度深度學習技術,實現對儀表、人員行為和著裝的實時監控,并能夠智能分析監控畫面,一旦發現隱患或危險行為,可實時報警。“AI的應用不僅減少了用工成本,還提升了監管效率。”姜耀東說。
全國政協委員、甘肅省工業和信息化廳副廳長黃寶榮表示,AI還能開展自動化巡檢與應急處置,替代員工進入高危區域執行巡檢任務。
以AI推動事前預防
根據企業用電情況,判斷其是否違規生產,是應急管理部門打擊違法違規行為的重要手段。全國政協委員、民建廣東省委會副主委姚建明認為,相關部門可利用AI對燃氣設備設施運行等數據,以及涉企執法、事故隱患等情況進行分析,以發現潛在風險,推動公共安全治理從“亡羊補牢”向“未雨綢繆”轉變。
全國政協委員、西安交通大學公共政策與管理學院教授杜海峰表示,可以利用AI“學習”安全監管相關案例,總結規律,為預防同類事故提供決策支撐?!氨热纾肁I構建孿生數字系統,讓應急管理、安全監管具體工作變得‘數字化’,通過更真實的系統模擬孿生、總結分析隱患機理、風險原因、事故規律,將結果和現實發展變化進行動態比對,從而找到更恰當的解決辦法,使應急管理、安全監管工作更‘智能’。”杜海峰指出。
“AI在災害監測領域同樣潛力巨大。”全國人大代表、河南理工大學學術副校長金雙根說,在地質災害防治中,“北斗+AI”邊坡監測系統可捕捉0.1毫米級的巖體位移,使預警響應時間縮短至3分鐘以內;在防汛抗洪中,相關部門可通過AI分析實時水位、降水量等信息,預測洪水漫延路徑和受災范圍,提前轉移群眾,調配應急資源……“面對森林草原火災、氣象災害等,我們也能利用AI,打足預報預警的提前量,提升精準度?!苯痣p根告訴記者。
科學規范使用AI
“AI再先進,也只是一種工具。我們要規范、科學使用,趨其利、避其害。”張興凱認為,現實的安全監管情況很復雜,而AI只能遵循設定的流程,因此我們還不能只靠AI來生成執法文書或提出整改建議,其提出的措施也未必適合企業。
隱患是動態的,風險是變化的,特別是針對新領域、新業態,AI可能缺乏足夠的數據,導致判斷不準或無法識別風險。“在安全生產這樣人命關天的大事上,不可完全信奉AI?!睆埮d凱提醒,雖然AI有時很“準”,但安全生產復雜性、事故偶然性等因素決定我們必須依靠人的豐富經驗、敏銳洞察力來作出決策。
杜海峰表示,安全監管人員要提升駕馭AI的能力,“若一味依賴AI,忽視自身的學習提升和實踐總結,可能在面對復雜情況時手足無措”。他建議,相關人員要加強事故災害風險研判,將一些規律性、特殊性質的內容提供給AI“學習”,并從技術層面改進AI,讓其越來越“聰明”,成為防范風險、消除隱患的好幫手。
如何利用AI應對新型安全風險?姜耀東表示,要不斷促使AI“學習”新的安全標準和風險特征,為避免AI變成“數據孤島”,須統一系統間的數據格式,以實現跨領域數據整合和協同監管。
由于AI是基于互聯網現有的內容來進行深度學習與內容生成的,若其獲取的信息存在問題,生成的內容也會不準確,甚至會出現監控畫面被偽造或數據被篡改的情況?!绊毚_保AI的透明性和可解釋性,避免因算法偏見或數據質量問題導致誤判?!苯珫|強調。
對此,黃寶榮也建議,要提升算法精度,優化其可靠性,提高復雜場景下的識別準確率,降低誤報漏報風險;明確人機協同邊界,明確AI預警與人工處置的職責劃分,例如異常情況監測可由AI負責,但高風險決策仍需由人工來確認。
全國政協委員、農業和農村委員會委員周國平—— 建立適用模型 助力提升基層應急救援能力
■本報記者 肖艷鵬
AI憑借強大的數據處理、分析預測和智能決策能力,為提升基層應急救援能力開辟了新路徑、帶來了新機遇。“針對基層現存問題,相關部門單位可以探索應用AI來補短板、強弱項,建立適用模型,為提升基層應急救援能力賦能?!比珖f委員、農業和農村委員會委員周國平表示。
基層仍存短板弱項
周國平在調研中發現,在應急救援方面,基層目前還存在一些短板弱項,特別是在AI技術應用方面尚顯不足。
基層應急救援意識不強、常識不足。基層群眾和部分應急管理人員對災害事故風險的認知主要來自傳統媒體、宣傳手冊等。基層鮮少使用AI等新技術開展科普宣傳,而傳統科普方式覆蓋面有限、互動性較差。“基層在應急管理、災害防治、人工智能等方面,也普遍缺乏專業人才,不利于工作開展。”周國平說。
“應急預案數字化程度相對偏低?!敝車奖硎荆瑧鳖A案需投入人力資源進行編制,其效果受編制者經驗多少、專業水平高低等因素影響。現有的基層應急預案多是紙質文檔,難以實現動態更新、快速調用,影響實際應用效果。
周國平表示,實戰化演練常需要模擬真實的災害事故場景,往往涉及多個部門和單位,資金投入大、協調難度大,演練中也存在一定的安全風險。而部分基層單位支撐保障能力不足,導致實戰化演練難以有效開展,使得基層的真實應急救援能力無法得到及時檢驗和提升。
借助AI提質強能
周國平認為,可以充分利用AI,建立科普、預案、演練等模型,并加大支持力度,進一步提升基層應急救援能力。
建立科普模型,提升基層應急救援基本能力。相關部門可利用AI構建多領域融合的應急知識科普模型,建設適用于基層的法律法規庫、典型案例庫、防災減災救災知識庫、專家咨詢庫等數據庫,助力基層開展應急科普、預警“叫應”、風險評估和決策等?!癆I具備圖像識別功能,可開展智能巡檢并自動識別風險隱患,深度挖掘歷史災害數據,為基層人員提供風險評估和決策支撐?!敝車秸f。
建立預案模型,增強基層應急預案精準性。各地各部門應抓緊學習《國家突發事件總體應急預案》,借助AI建立應急預案模型,實現在系統中輸入相關條件,即可快速查詢和獲取所需信息,助力基層編制標準化的應急預案。此外,可建立多部門協同編制預案模塊,以自動審核應急預案的邏輯合理性、內容完整性等,從而提高應急預案質量。
建立演練模型,解決基層演練組織難問題。周國平表示,可以集成課程庫、腳本庫、情景庫、評估庫等資源,開發桌面推演系統,以此引導相關人員按流程實施演練,降低演練成本和安全風險。在開展演練和災害應對中,推演系統可根據實時獲取的災害信息、資源狀況等數據,快速生成決策建議。相關部門單位還可以據此建立“學、練、考、評”一體化智能培訓體系,為基層應急救援人員提供豐富多樣的培訓課程,推送個性化練習和模擬演練任務,全程進行考核評估,并生成針對性提升方案,從而不斷提高基層應急救援實戰能力。
“要加大對AI的應用支持力度,出臺相關政策法規,培養一批既懂應急管理又懂AI應用的復合型人才?!敝車奖硎?。
全國人大代表、河南理工大學學術副校長金雙根—— 警惕技術依賴導致系統性風險
■本報記者 肖艷鵬
隨著AI快速發展,其在災害監測領域已展現出巨大潛力。“結合地震波監測數據構建的AI模型,可實現秒級地震預警;通過衛星遙感圖像智能分析系統,可實時識別災害前兆?!苯?,在談及AI在防災減災方面的應用時,全國人大代表、河南理工大學學術副校長金雙根說。
金雙根舉例說,在地震風險智能預警方面,AI可以利用歷史地震數據,構建更精準的三維地質模型,以提前預警破壞性地震;在氣象災害動態感知方面,AI可以實時監測氣象變化,幫助相關機構快速有效開展數據分析和處理,例如日本氣象廳融合衛星云圖、海洋溫度、大氣壓等多源數據,構建臺風路徑預測模型,使臺風路徑預測誤差得以進一步縮小。
金雙根指出,AI在應用過程中需注意以下幾個關鍵問題:
一是數據質量與多樣性面臨挑戰。監測系統過度依賴單一數據源易造成誤判?!?020年,某地山火預警系統因未整合氣象數據,導致漏報率達15%?!苯痣p根舉例說,相關部門需建立多模態數據融合機制,整合衛星、傳感器等多維度觀測信息,以進一步提升AI監測效能。
二是模型可解釋性與可靠性存疑。“AI算法黑箱可能隱藏關鍵決策邏輯,導致決策結果和可靠性存疑。”金雙根說,美國地質調查局在開發地震預測模型時,要求算法須通過地質學原理驗證。他建議,可采用可解釋性AI框架,確保相關模型決策過程透明、可追溯。
三是隱私保護與倫理邊界需注意。金雙根介紹,使用無人機和攝像頭進行災情監測時,需遵循我國相關法律法規要求,對涉及公民個人的圖像數據實施去標識化處理。
四是人機協同機制建設有待加強。“過度依賴AI可能導致應急響應能力退化?!苯痣p根坦言。如何解決這一問題?他表示,德國應急管理部門規定,AI預警必須經人工復核后方可發布,并定期組織無AI參與的應急演練,這一做法或可借鑒。
金雙根表示,在利用AI提升災害監測效率的同時,需警惕技術依賴導致的系統性風險。他建議,構建“監測—預警—決策”三級智能系統架構,在數據采集層可應用聯邦學習技術保障隱私,在預警層采用混合專家模型提升準確性,在決策層保留人工干預通道。
“技術創新應與制度建設同步推進,建議制定智能監測系統安全標準,建立AI倫理審查委員會,確保技術應用始終服務于公共安全目標?!苯痣p根說。
全國政協委員、北方工業大學副校長李全明—— 不斷迭代升級 增強數據真實性可靠性
■本報記者 肖艷鵬